各方關注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因江西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而引發的爭議仍在繼續。民主黨派九三學社近日在其官網發表《我們對鄱陽湖口建閘工程的看法和建議》一文。
今年鄱陽湖枯水期較往年提前近兩個月到來,10月7日,廬山市地標性建筑千年石島“落星墩”全部裸露。江西省環保廳公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環評信息后,引起了公眾和各方專家的廣泛關注。專家認為這一工程嚴重肢解和破壞長江的完整性,威脅江豚、候鳥的生存環境,與長江“不搞大開發”原則相違,還會影響長江下游用水等。
繼多個環保組織連續數日呼吁反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后,民主黨派九三學社近日在其官網發表《我們對鄱陽湖口建閘工程的看法和建議》一文。
文章指出,三峽工程運行以來長期阻攔中小洪水,加上其他支流水庫控制,長江中下游汛期中小洪水量顯著減少。湖區夏季規模縮小、濕地不能充分淹沒,大批蝶形湖與外界季節性聯通機制逐步破壞,這些應該是湖區生產力降低和生態退化更主要的原因。
文章提到,長江水位變化對鄱陽湖起著決定作用,上游水庫調節應該是枯水期提前的根本原因,長江清水沖刷和湖區挖沙等也有一定作用。
該文強調:“當前不能自掃門前雪,我們必須站在長江整體高度、在當前變化程度和格局基本確定后,由國家組織全流域、多行業規劃解決存在問題。”
九三學社提出4點建議:一是停止當前僅水利部門和江西單獨主導的鄱陽湖工程,將鄱陽湖問題放到長江大保護層面進行研究,有更多環保、林業等多學科參與,統籌解決水資源、防洪和生態問題;二是流域水利水電工程和有關部門進一步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切實以生態優先原則優化調度,最大程度緩解工程調蓄的不利影響(加強長江中下游蓄滯洪區等防洪建設,三峽等重大工程嚴格執行原規劃確定的調度方式、摒棄汛期攔中小洪水做法);三是高度重視兩湖和中下游地區受水情變化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等民生問題,納入《三峽工程后續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妥善解決;四是加強長江兩湖、中下游及河口地區氣候和人類活動影響變化原因和長期效應研究,為保護長江提供更堅實和可靠的認識基礎。
江西省水利廳、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下稱鄱建辦)在答復媒體時稱,這一工程其實已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包括將工程由“控洪”改為“控枯”,由“大壩”改為“全閘”,由“高水位”改為“低水位”,由“全年控制”改為“分期控制”等,對工程功能定位、方案比選、閘型設計和調度運行方式等進行了不斷優化。這些調整主要是體現生態優先的理念。
鄱建辦稱,通過這些調整,鄱陽湖水利樞紐對生態環境保護利大于弊,其產生的次生影響通過科學合理的調度可以降低和減免。即使出現極端情況,閘門也可以全部打開,恢復到自然狀態,生態安全能得到保證。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的功能定位,本質上是一個保護工程,沒有開發任務。
鄱建辦稱,鄱陽湖水利樞紐對流域上下游用水是否可能造成影響,關鍵在于調度運行方式。
據介紹,2012年7月,國家發改委就項目建議書征求了長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5省(市)意見。各省(市)復函,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均表示支持或原則支持,并要求工程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統一調度、負責運行管理或由其組織制定并發布調度實施細則。
各方關注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九三學社提出看法與建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