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投資潮起政策槌落 子行業異彩紛呈
本報告導讀:
2012年脫硝電價、提高污水費等配套政策將密集出臺,這是落實火電廠脫硝和改革的關鍵所在;預計12年環保投資同比增長 25%以上,最大投資機會來自大氣和水。
摘要:
2011年回顧:定政策,出標準。2011年為“十二五”開局之年,出臺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節能環保為新型產業之首,提出“雙八雙十”總量削減計劃;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水三條紅線,定位了水的資源品屬性,是水價改革的基礎;《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史上最嚴,將帶動建設和運維服務發展,推動技術國產化,脫硝市場將爆發增長;
2012年政策展望和催化劑:鼓勵性政策的落實是全面完成環保目標的關鍵所在,重點關注脫硝電價細則和水價改革進程。2011年脫硝國家標準制定完畢,減排目標也已下達至各省,保證制度落地的相關政策目前尚未配套出臺。市場預期脫硝電價補貼力度為 1.2分左右。考慮到年內 CPI壓力尚存,脫硝電價推出時點可能推遲至 2012年初;水價改革方案有望年底定案,在全面成本公開的基礎上提高水資源費、供水費和污水處理費;
預計 2012年環保投資總額 6000億以上,同比增長25%,是五年計劃中投資增速最高的年度。“十五”“十一五”經驗表明,五年計劃的第二年投資增速最高。這是由于開局初年以定政策出標準出臺綱領性文件為首要任務,第二年起投資規模將逐年加大。預計“十二五”環保總投資 3.1萬億,2012年投資 6000億以上,同比增長25%; .
政策已被充分預期,行業最大投資機會仍是大氣和水。細分子行業中城鎮污水治理肩負氨氮和 COD減排以及用水安全的任務,為環保工作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間計劃投資 4000多億元,除去管網投資3200億元,污水建設和提標改造的市場空間超過千億;大氣治理方面,按照史上最嚴格氮氧化物排放標準,綜合考慮初裝成本和運營費用,“前段+后端”脫硝模式推廣空間巨大,技術上呈現多樣化局面,設備國產化進程將加快;
1.我國環保產業現狀和驅動力
1.1.環保產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細分行業有待豐富
1992年4月,國務院環委會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產業工作會議,闡明了環保產業對推動我國環保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并確定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方向。環保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產業覆蓋范圍不斷拓展。
表 1 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初期標志性事件
產業規模步入快速增長階段。2002年之前,我國環保產業收入緩慢增長。 2002年后,我國環保產業總體收入步入快速增長階段,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33%。2009年總體收入達到 9500億元左右,占當年GDP的2.8%。
圖 1 1997-2009年我國環保產業產值
產業覆蓋面擴大,結構與細分行業仍有待豐富,環保服務業占比低。現今我國環保產業已全面覆蓋水、大氣、固體廢棄物三大傳統環保領域,包括環保設備、環保服務、資源回收利用等內容。從產業結構來看,水、大氣、固廢治理占絕對比例,以儀器制造、分析測試、生態修復、環境咨詢等為主要內容的環保服務業比例較低;根據 2004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狀況公報》統計結果計算,我國環保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僅占 5.6%,相當于美國 1972年左右水平。在西方國家成熟環保產業中,環保服務業在環保產業中的比重約占 20%。
表 2 我國污水、大氣、固廢領域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1.2.驅動力:政策與法規并舉,資金投入持續增長
環保法規與政策引導并舉。最近十年是我國環保法規密集出臺的時期。重要的法規有 2000年《大氣污染防治法》,2004年《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等。
圖 2 1988-2008年我國環保法規數量變化
資金投入持續增長。從“八五”開始,每個五年計劃中的環保投資都會上升一個新高度。根據環境規劃院《國家十二五環保產業預測及其政策分析》預測,我國“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將達到 3.1萬億,是“十一五”投資的 2.2倍。
圖 3 “八五”至“十二五”我國環保產業投資情況
2. 國外發展比較
美國、西歐、日本的環保產業走在世界前列,其產業特點為:收入占 GDP比重大、投資比例高、產業結構發展完善。美國環保產業以 3倍于 GDP的增速快速發展了 20年,并且是在缺乏國家層面產業政策引導、基本依靠法律強制推動的情況下實現的。
我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始于“十五”,2002年起步入快速增長階段,產業增速同樣為 GDP增速的 3倍左右。相比較美國,我國環保產業進入快速增長的時間晚了近 30年,產業結構和治理需求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未來在環保法規強制、投資增長、國家環保產業發展政策的三大有利因素推動下,“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將維持高速增長。
2.1.產業特點:出口占比高、資金投入大、細分行業完善
上世紀中期,一系列環境公害事件與社會壓力引發西方國家通過嚴格的立法對環境污染進行控制。由此帶來的污染控制設備、技術的需求催生了環保產業。西方環保產業起源于 1970年代左右,初期和中期發展依靠嚴格的環保法規驅動,經過二十余年高速發展,至 1990年代步入成熟階段。1990年以后,西方國家污染控制已基本達標,污染物削減帶來的市場空間有限。美國、歐洲、日本等相繼采用戰略規劃的政策手段推動環保產業繼續發展。以美國為領導者,西歐、日本緊隨其后成為環保產業舉足輕重的國家和地區。具體表現為環保產業在世界市場份額大、占 GDP比重高、投資比例大、細分行業發展完善。 .
特點1:美國、西歐、日本成為環保產業領導者,占據全球環保產業市場份額的38%,27.6%,13.1%,成為環保產業領先國家。
特點2:資金投入比例高。污染物控制去除所需技術設備大多缺乏現成產品,需要資金支持進行研發工作。此外對治污企業的財政支持等措施同樣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UNCTD)估計,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的投入約為 GDP的1%-3%,OECD估計 2000年左右,歐盟 15國環保投入約占 GDP的 1.5%。如果將人體健康相關投入包括入內,這一比例可能高達5%。 .
特點3:細分行業完善。西方國家環保產業起步時僅局限于供水、污水處理等傳統市政行業。現今西方環保行業已經形成包括設計咨詢、設備制造、工程施工、運營管理、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除覆蓋傳統的水、大氣、固廢產業外,范圍擴展至綠色能源、節能降耗產品、生態修復等領域。以環保產業規模最大的美國為例,環保產業包括 14個子行業。
2.2.美國環保產業發展概況
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始于 1970年美國環保局成立。如今美國環保產業成為全球領導者,占全球環保產業收入的40%左右,占美國 GDP的比重從1970年的 0.55%提高到 2009年的 2.16%。
發展前期依靠法規驅動,資金投入高,產業高速增長。美國環保行業快速發展始于 1970年,1970-1990年為快速發展階段,這 20年的發展特點是高增速,不受宏觀經濟波動影響。 .
1970年~1980年間,美國環保產業連年保持9%左右增速,約為同時期GDP 3%~5%左右增速的2~3倍。 .
1980年到 1990年間,美國環保產業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8%,是同期美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3.2%的3倍左右。尤其是1984~1988年間的平均增速高達11.5%。之后的美國環保產業進入后期發展階段。.
從 1990至 2005的三個五年時間段內,美國環保產業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7%、3.0%和3.1%,增速放緩,與同期 GDP增速基本同步。
2006-2007年,產業增速提高,分別為6.1%和 8.6%。此后 2008至 2009年,產業增速僅為0.1%。很大程度上是受同融危機和美國經濟衰退的影響。
圖 4 1970-1990年美國環保產業增速與 GDP增速比較
對于一般企業,治污支出多非自愿,主要依靠法規的強制推動,從而為環保產業帶來市場需求。1970年~1990年間,與美國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相伴隨的,正是美國的環保法規的頻頻出臺。重要的法律如《清潔水法》(1972、1977、1987),《資源保護和回收法》(1976、1984),《清潔空氣法》(1970、1977、1990),《安全飲用水法》(1974、1986、1996)都于這一時期頒布和修訂。下圖是美國環保法規數量的逐年變化。可見1970年~1990年間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正對應著環保法規出臺的高峰。
高環保投入是這一時期環保產業的高速發展的另一驅動力。根據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統計數據,1976年~1985年的十年時間,美國用于遵守聯邦空氣法令的費用為 2640億美元,用于聯邦水法令的費用為 1830億美元,兩者之和接近 4500億美元,相當于這一時期美國 GDP的2%。
產業發展后期利用市場機制求發展。進入 1990年以后,美國環保產業由于污染物治理達標率高,治理需求空間減小,增速放緩,1990年代前幾年增速只有3%左右。為了繼續保持美國環保產業的領先地位,美國政府改變過去單純依賴法律強制治理的發展手段,開始采用政策引導和經濟調節的工具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從 1990年代初開始,相繼推出回收退款,排污稅,排污權交易等政策,并于 1995年發布《國家環境技術戰略報告》,確定了工業生態、清潔能源、污染清除和恢復、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管理、生物技術、管理決策信息技術和可持續的農產品技術等關鍵發展領域,由此帶來美國環保產業1996年~2000年間的階段性增長。但這一階段總體增速遠遠小于產業發展前期。若能夠在產業發展前期將政策引導同法規強制相結合,應當能取得更快的發展。
3.政策回顧:“十二五”開局之年定制度出標準
近十年來,我國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行政效力越來越強。“十五”期間我國環保指標沒有全部實現;“十一五”我國首次提出約束性指標,并超額完成。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19.1%,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 14.29%和 12.45%。2010年末,為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一些地方甚至采取拉閘限電的行為。雖然這并非規劃初衷,但從側面反映出約束的嚴格,以及地方政府對于節能減排的高度重視。
“十二五”規劃綱要延續了“十一五”把總量控制列入約束性指標的做法,增加了氮氧化物( Nox)、氨氮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并通過層層分解而落實到地方和企業。“雙八雙十”的減排目標是以標準組合(標準簇)的形式支撐環境保護重點工作,每個標準將以一些列環保細則為支撐。
表 3 “十二五”總量控制污染物減排目標和相關政策
注:*為根據五年累計總額計算的年均數值,供參考,并非國家規劃。
4.展望 2012:落實政策密集出臺,投資同比高增長
4.1.后續政策催化劑不斷,關注激勵措施的落實
在第七屆環保大會前后,預計國家“十二五”環保產業政策將密集出臺,這是對此前綱領性文件的細化。此外,脫硝電價、城市污水處理費和排污費、排污權交易等政策也在協調和制定中,預計 2012年年初有望陸續頒布。
表 4 近期可能出臺的環保行業政策
4.2.2012年環保投資進入快車道
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的研究,初步估算 “十二五 ”期間環保投資需求約為3.1萬億元,與“十一五”期間環保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 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環保投資為 6200億元左右。在政策推動下,我國環保產業在未來一段時期將保持年均 15%~20%的增長率。
2012年環保投資進入快車道,預計總投資 6000億以上,同比增長 25%。“十五”“十一五”經驗表明,五年計劃的第二年投資增速最高。根據統計局數據,2002年全國環境投資治理總額較上年同比增加 23%,2007年同比增長 32%,分別為“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投資增速最高的年度。這是由于開局初年以定政策出標準出臺綱領性文件為首要任務,第二年起投資規模將逐年加大,預計 2012年環保投資同比增長 25%。
圖 5 全國環境投資治理總額及投資增速
環保行業為投資驅動,近年來投資拉動服務的趨勢越加明顯。根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預測,“十二五”重點領域投資需求為 1.7萬億,帶動運維需求 572億,其中新建項目運行費用為 327億。在各項重點投資領域中,城鎮污水處理占比最大,為 24.6%,投資金額 4360億元,其中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投資 3200億元;脫硫脫硝預計投資 1350億元,占比 7.6%;城市垃圾處理計劃投資 944億元;環境監測與應急能力投資 700億。
5.子行業看點:政策預期充分,重在落實
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城市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脫硫脫硝等重點領域環保投資約為 1.2萬億元,將拉動的環保產業產值約為 1.32萬億元,環保設施的運行費用 3415億元;政策方面,重點關注脫硝電價對行業的影響和水的資源化改革。
5.1.大氣:科學合理的脫硝電價是政策落實的關鍵
“十二五”期間,氮氧化物的削減以“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為突破口,確定各省級地區的總量控制目標,推行以防治火電行業排放為核心的工業氮氧化物防治體系和以防治機動車排放為核心的城市氮氧化物防治體系。“十二五”氮氧化物減排基本思路:
》推進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嚴格控制新增量;
》全面開展電力行業氮氧化物減排;
》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推進以水泥行業為主的其他行業氮氧化物排放控制。
圖 6 電力和汽車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來源
脫銷電價的核定是保證政策落實的關鍵。 2011年,政策層面上的脫硝制度已出臺,脫硝標準亦已制定完畢,未來脫硝電價的核定是保證政策落實的關鍵。火電廠脫硝成本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機組發電小時數、排放標準、項目性質(新建、改造機組)、地域差異、機組容量差異、催化劑類型等。不同機組間脫硝成本差異極大,可能低于 0.01元/千瓦時,亦有可能高于 0.02元/千瓦時。
對于大部分火電廠來說,至少應以不再加重企業負擔為原則,提高企業減排積極性,盡量避免“一刀切”。上述影響脫硝電價的因素中,機組利用小時是最敏感因素之一。如利用小時變化± 20%,合理脫硝電價的變化范圍為 9%~17%。因此對火電機組利用率偏低省份的電廠應在脫硝電價基礎上增加 0.001~0.002元/千瓦時。
圖 7 特定機組脫硝運行成本構成單位:萬元
全面完成火電廠脫硝的困難有以下兩點: .
改造和運行的成本高,短期內融資困難。初步估算,全國改造費用約 2000-2500億,運行費用約 900-1000.
改造周期短,影響電網安全和工程質量。單臺脫硝裝置改造周期約90~300天,在大修周期內無法一次性完成,需要專門停機改造。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內,現役數億千瓦火電機組集中停運改造,將可能造成電網運行不穩定,影響及工業用電。 5.2.水務:肩負氨氮和 COD減排任務,看好污水提標市場啟動
根據環保部測算,“十二五”期間城市污水領域的投資需求為 4360億元,管網投資 3200億,新建、改造建設投資近千億,帶動運行市場 800億元,其中“十二五”新增運行費 320億元。我們認為“十二五”期間水務行業的最大機遇來自在水資源化背景下的水價改革(包括供水價格和污水處價格的提高)以及污水建設和提標改造。
水價改革是資源品價格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沉寂多年的水價改革方案有望在 2011年底前定案。預計方案將完善水資源征收標準、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城市供水價格管理三方面內容。污水費有望得到上調,從現行0.8元/噸上調至 1.2元/噸的可能性較大。預計方案的要點包括:
》制定合理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
》全面推行污水處理費制度
》進一步完善城市供水價格管理體系
“十二五”期間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與升級改造市場空間近千億。 2010年底,我國污水處理規模為 1.2億噸/日,預計“十二五”期間新建污水處理能力 5000萬噸/日,按照單位投資 1500元/噸計算,總計投資需求 750億元,新增運維服務需求 102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國重點流域所有市、縣污水處理廠要求達到一級 B標準,重點流域省會城市及重點地市的污水處理廠要求達到一級 A標準,提標改造規模為 2000萬噸/日,按照單位投資 500元/噸計算,改造市場空間 100億。
5.3.固廢:垃圾處理迫在眉睫,滲濾液處理是新興需求
我國固廢化率很低,十二五迎來高增長。我國固廢化率僅 17%,固廢投資增速明顯低于廢水、廢氣投資增速。隨著廢水和廢氣行業已經初具規模,固廢發展行業也將走出蟄伏期得到大力發展。
垃圾污染民眾關注度高,環境問題倒逼固廢行業發展。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處理能力相對不足,一些城市面臨“垃圾圍城”的困境。垃圾滲濾液具有高污染、成分復雜以及危害性大等特性,受社會公眾特別是垃圾處理廠附近居民的關注度高。 “十二五 ”規劃綱要提出,到 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 80%以上,而 2011年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目標為 74%。
根據住建部《關于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2010年上半年通報》,2010年中期全國垃圾處理在建產能19.4萬噸/日,2010年下半年計劃投產7.89萬噸/日,若計劃如期完成則 2010年年底在建產能約 11.5萬噸/日,這些產能將基本在 2013年前投運,保守預計整個“十二五”期間新增生活垃圾 40萬噸/日。
固廢投資帶動垃圾滲濾液行業發展,預計十二五期間市場規模200-300億,其中建設投資近200 億,運營規模幾十億。目前全國垃圾滲濾液排放量約為12 萬噸/日,預計十二五末滲濾液處理量將突破20 萬噸/日,按照8 萬元/噸的單位投資成本計算,建設投資規模近200 億;按照30元/噸計算運行費用,運營費用為20 億左右。環保標準提高推動滲濾液處理需求提升。滲濾液市場需求來自現有垃圾處理廠的改造項目和按08 標準建設的新項目。2008 年7 月-2011 年7 月作為緩沖期。11 年7 月后,要求就地處理滲濾液,按新照標準排放。
圖 8 98和 08標準下單位投資成本對比 (萬元/噸)
圖 9 98和 08標準下運行費用對比 (萬元/噸)
競爭環境:技術難度高,市場參與者相對較少,大項目競爭者不超過 5家。和污水處理相比較,滲濾液處理技術難度要高得多,因此市場參與者也相對較少。在大型項目方面,主要的參與者為維爾利、天地人和武漢天元。
5.4.環境監測:受益于監管體制的完善
環境監測包括空氣、沙塵天氣影響、飲用水水源地、城市噪聲、等各環境要素的常規監測以及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應急預警監測,是環境管理最基礎的支撐力量。2011年 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了 “十二五”環保相關指標。綱要對環境監測領域的要求是: .
加強對重大環境風險源的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及控制,提高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能力,加強環境監測、預警和應急能力建設; .
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預警和監管執法,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檢查和不良反應監測等食品藥品安全技術支撐能力建設。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整體的監測能力將明顯增強,在部分細分領域,如廢氣污染源監測、廢水污染源監測等,會有高于行業平均增速的增長機會。
圖 10 2001-2008年廢氣污染源監測系統市場規模
圖 11 2000-2008年廢水污染源監測系統市場規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