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發布第四輪細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本地移動源排放占比50%
【谷騰環保網訊】“在區域和本地均實現大幅減排的情況下,北京市現階段PM2.5主要來源相對占比發生了變化,區域傳輸占比進一步增加至57%,本地排放占比43%。本地排放中移動源占比50%;生活源位居第二大源,占比18%。”
9月12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在2025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上發布了大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最新(第四輪)研究成果。
圖為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沈秀娥介紹相關情況。夏清泉攝
持續開展PM2.5來源解析,有力支撐空氣質量改善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持續組織開展PM2.5來源解析研究工作,于2013年、2017年、2020年,先后三次開展研究并分別于次年發布結果,為不同階段大氣污染治理明確了重點方向,有力支撐了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經過多年的監測和跟蹤分析,區域和本地均實現污染物大幅減排,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現階段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0.1微克”攻堅階段,PM2.5主要來源有什么特征?如何更精準地“靶向治污”,最新一輪源解析結果將給出答案。
第四輪PM2.5來源解析,技術路線精細化程度國際領先
面對“0.1微克”行動的新要求,為理清北京市現階段大氣PM2.5的污染特征和主要來源,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以2024年為基準,完成了第四輪PM2.5來源解析研究工作。
相較前三輪,第四輪PM2.5來源解析的監測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監測網絡更加健全、監測數據更加詳實、技術方法更加全面,解析結果更加精細,首次實現了細分行業、細分空間和污染過程的精細化解析。實施過程中吸收了國內外源解析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與技術方法,多次通過專家咨詢會和論證會等方式對源解析的技術路線、主要結論等進行論證。
專家一致認為,此次源解析綜合技術路線精細化程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數據詳實可靠、結論真實可信。
第四輪PM2.5來源解析結果顯示,現階段北京市大氣PM2.5中,區域來源占57%,本地占43%。其中本地來源以移動源、生活源、工業源、揚塵源為主,貢獻率分別為50%、18%、10%和10%。相比2020年,本地來源的絕對貢獻量進一步大幅“瘦身”,移動源和生活源的相對貢獻進一步提高,國際特大都市污染特征進一步凸顯。
此輪源解析呈現四個方面的特點
特點1:區域整體空氣質量改善,傳輸相對占比有所增加
空氣是流動的,任何地區都無法獨善其身。多年來,京津冀及周邊區域持續深入協作,協同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區域空氣質量實現同步、大幅改善。2021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首次全部邁入“30+”階段;2024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與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優良天數大幅增加、重污染天數大幅削減。
在區域和本地均實現了大幅減排的情況下,北京市現階段PM2.5主要來源相對占比發生了變化。相較2020年,區域傳輸占比增加一成多,超過五成。隨著污染級別增加,區域傳輸對北京市PM2.5的影響逐漸增大,中重度污染日時,區域傳輸占比可達八成。因此,聯防聯控聯治對區域整體空氣質量改善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基于此,專家建議,下一步要繼續深化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深挖本地減排潛力的同時與區域周邊省市加強交流協作,構建環京城市群聯動共治機制,提升區域整體治理效能,實現區域空氣質量改善“共贏”。
特點2:本地主要源絕對貢獻均明顯“瘦身”,移動源、生活源相對占比進一步提高
自2018年實施“一微克”行動以來,北京市嚴格落實各項減排措施,推動本地各類源對PM2.5的絕對貢獻量大幅下降。其中,移動源、生活源、工業源和揚塵源絕對貢獻量與2020年相比降幅均超過三成,其中揚塵源降幅最大達到46%,工業源降幅達42%,移動源和生活源降幅分別為36%和33%,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
在本地污染排放量整體下降的同時,不同源的下降速度快慢存在差異,導致本地PM2.5主要來源的相對構成發生了變化。與2020年比較,移動源占比增加4%,穩居第一且達到五成;生活源占比上升2%,接近二成,為第二大源;揚塵源和工業源各占一成;農業和自然本底等其他源占比一成多。移動源、生活源占比進一步增加,國際特大都市污染特征進一步凸顯。
專家建議,在國際特大都市污染特征凸顯、本地減排空間不斷收窄的大背景下,要加大結構減排力度,發揮綠色引領作用,堅持交通運輸結構綠色轉型,加快淘汰報廢老舊高排放車械,加速推進車械新能源化。
特點3:對重點源類進行精細化解析,精準支撐“0.1微克”行動
對本地來源進一步精細化解析發現,四大主要源中移動源以柴油車、汽油車等機動車排放為主;生活源中溶劑使用、廢物處理和餐飲汽修等服務業排放突出;工業源中鍋爐、電力、煉油石化等行業占比較大;揚塵源仍以施工和道路揚塵為主。
此外,還對本地各類源進行了“掃描式”解析,將對PM2.5貢獻量較大的各類源重點行業納入了重點關注名單,進行“0.1微克”攻堅治理,進一步深挖各行業領域減排潛力。
專家建議,下一步要持續提升精準治污的能力,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分類施策,進一步提升精細化治理水平,比如,對生活源中的溶劑使用、服務業和廢物處理等行業,強化“源頭—過程—末端”的全流程精細化管理。
特點4:不同季節、不同區域污染來源存在顯著差異
從第四輪PM2.5來源解析研究結果看,在不同季節,本地排放中移動源均占首位。同時,春季揚塵源、夏季揮發性有機物、秋冬季采暖排放占比相對突出。此外,北京市各區的PM2.5各類來源占比也有所不同。
專家建議,針對不同季節、不同區域的污染特征,下一步要不斷提高治理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開展“一季一策”“一區一策”精準治理。
圖為2013—2024年北京市PM2.5來源解析結果及不同階段政策措施情況。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前三輪源解析主要成果回顧
2013年開展第一輪源解析,首次鎖定燃煤、機動車、工業、揚塵四大源類。
2017年開展第二輪源解析,移動源、揚塵源占比上升,生活源首次單列,隨著鍋爐綜合整治和民用燃料清潔化改造的完成,燃煤源占比明顯下降。
2020年開展第三輪源解析,區域傳輸和本地排放“四六開”,本地源中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工業源和燃煤源的占比分別為46%、16%、11%、10%和3%,農業和自然本底等其他源占比為14%。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