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環保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環保產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是我省國民經濟最具生機與活力的產業之一。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對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綠色廣東”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廣東省環保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十一五”規劃綱要精神,是“十一五”時期全省環保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包括環保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服務、潔凈技術產品生產四大領域。其中環保產品指用于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設備、材料和藥劑、環境監測儀器儀表;資源綜合利用指對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的加工處理,以及利用廢棄物生產的各種產品;環境保護服務指為環境保護提供的相關服務活動;潔凈技術產品指潔凈生產技術與設備、高效能源開發與節能的技術及設備、生態產品等方面內容。
第一章 發展現狀和機遇挑戰
一、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發展現狀
經過“十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廣東省環保產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技術水平比較強并具備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主要呈現以下發展特點:
1.產業初具規模,結構逐漸完善。
“十五”時期,我省環保產業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2004年全省環保產業從事單位共943家(僅統計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年收入超過200萬元的企業單位),環保產業年收入達510.99億元,2000-2004年間年均增長率達到30.47%,大大超過同期全省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年收入總額全國排名第三。環保產業領域不斷擴大,涵蓋了環保產品生產、環保技術服務、資源綜合利用、潔凈產品生產等多個領域,其中環保技術服務年收入列全國第二;資源綜合利用和潔凈產品年收入列全國第三;環保產品生產相對落后,年收入僅列全國第七。全省環保產業發展以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為主,珠三角地區環保產業產值占全省的 88.12%,廣州、東莞、深圳、佛山4個城市占珠江三角洲地區環保產業年總產值的91.47%,達411.91億元。環保產業的發展呈現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特點。
2.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
一大批擁有科學管理制度、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在市場中成長迅速。截止2005年底,我省有11個單位獲得環境工程專項設計甲級資質;92家單位獲得環境工程設計乙級資質;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甲級6家,乙級55家;環境污染設施運營資質單位98家;19家企業獲得國家環保骨干企業稱號,占全國15.2%,列全國第二;有3家環保企業在境外上市;部分企業還開始進入內地開展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醫療廢物焚燒和危險廢物處理等大中型BOT項目和技術服務。環保技術開發、技術改造和技術推廣的力度不斷加大。在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火電廠脫硫三大主要領域中部分技術、裝備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印染、電鍍、線路板、造紙、養殖等工業廢水治理領域已經擁有國內領先的治理技術。
3.項目產業化投資加大,專業化運營水平提高。
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運營給環保產業帶來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我省已有一大批BOT、TOT運作模式的項目投產或正在實施,使得環保項目投資運營成為環保產業重要的增長點,既協助政府主管部門解決了市政公用事業建設融資問題,又推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十五”以來我省新建的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運營管理大部分均采用社會化、市場化投資模式運作。
4.技術交流活躍,合作領域拓寬。
隨著中國加入WTO和CEPA的實施,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啟動,我省環保產業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活躍,通過合資、合作、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引進了較多的國際、國內先進的環保技術,提升了廣東環保產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比較突出的是,在垃圾焚燒發電、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富營養化水體污染治理等領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并逐漸實現設備國產化,使得我省的環保產業不僅可以滿足我省污染治理的市場需求,而且獲得了走向全國的實力和技術。
(二)存在問題
我省環保產業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品質量及技術水平、行業規范和政策、標準、行業服務等支持體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與國外發達國家和先進兄弟省份相比,發展滯后,不能完全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主要表現為:
1.產業結構不合理,環保企業規模偏小。
傳統污染治理的環保產品生產和環境保護服務業兩個領域僅占產業總收入的8.14%,大部分的收入由資源綜合利用和潔凈產品生產貢獻。環保企業規模不夠大,產品生產標準化、系列化程度低,缺乏成套設備生產能力,高精尖的技術和產品少,缺乏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旗艦式企業。
2.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市場不規范。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力量還相當薄弱,技術開發投入不足,缺乏示范工程和產業化扶持機制,影響環保高新技術產業化。環保產業標準體系尚未建立,大多數環保技術和產品沒有規范和標準,行業規范條例的建設一直落后于產業的發展,還未完全形成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惡性競爭、低價競爭、地方保護和行業壟斷等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企業發展規模受到限制,制約產業發展。
3.排污企業環境意識薄弱,缺乏扶持和促進政策。
目前仍存在少數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停運、偷排現象,使環保產業的現實市場與預期及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影響了環保產業發展。在政策方面,國家提出了許多扶持和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大政策,但一直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出臺,影響了這些政策的貫徹落實。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缺乏具體的配套政策,信貸等優惠政策難于兌現。全社會對環保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我省環保產業的發展。
二、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國際環保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聯合國環境計劃署2005年在《全球環境保護前景展望》中指出,現代環保產業已不僅局限于傳統的污染治理,產業開發領域日益拓展,其內涵已經延伸到防止和減少污染、節省能源和減少資源投入等新領域,并帶動了多種新的產業和服務的開發和成熟。環保產業受到世界發達國家的普遍重視,近年來一直保持快速的發展勢頭,成為強有力的國際經濟新增長點,并成為許多國家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技術支撐,環保產業已成為部分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發達國家,環保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逐漸向多種新技術和服務部門延伸。環保產業技術創新受到大力的鼓勵和支持,更多的私有和公共投資用于環境技術的開發和示范應用,產業發展日益呈現高科技化發展趨勢。據估算全球環保產業年產值約為6000億美元,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在環保產品生產和環境服務兩方面占國際市場的80%以上。目前,發達國家國內環保市場需求已逐漸趨于平穩,發展中國家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環保產業市場重心逐漸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吸引眾多發達國家環保企業競相參與角逐和競爭。
(二)國內環保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十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速度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2004年,全國環保產業年收入總額已突破4572.1億元,從業單位總數11623 家,從業人員總數達159.5萬人,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沿長江以及中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其中,江蘇、浙江、廣東3 省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年收入總額均達500 億元以上;在產業規模繼續擴大的同時,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工藝的開發,以及新產品的研制及其工程應用非常活躍。通過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及自主創新,我國環保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在污染治理中應用的多數技術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國際水平,部分技術與當今國際水平保持同步發展。當然,我國環保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如火電廠脫硫以外國技術和設備為主,電子廢物的處理處置起步較遲,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性技術,環境監測儀器的可靠性還不能令人滿意,環保產業的綜合技術水平較低,不能對環境保護形成有效的物質技術保障,不能完全滿足國家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加快發展環境科技和環保產業,提高環境保護的能力”,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裝備被納入國家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環保產業不僅要服務于傳統的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同時也要成為實現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引領產業升級和各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物質手段。
(三)我省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面臨的形勢
“十一五”時期,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必然選擇和切實有效的重要措施。
1.發展環保產業是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綠色廣東”、“和諧廣東”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戰略目標。我省人口密度大,經濟總量大,資源相對短缺,在發展過程中生態和環境保護問題日趨突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環保產業的發展將為緩解當前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對我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增強環保綜合實力是“十一五”期間我省環保工作的重點之一,將有助于真正實現合理利用資源,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實現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各項環保規劃的實施為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十一五”期間是我省加快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步伐的重要時期,一系列環境生態保護重要規劃即將實施。到2010年全省環保投入占GDP比例力爭達到 3%,將重點實施區域污水處理及河道整治工程、電廠脫硫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工程、生態環保與建設工程、放射性尾礦及放射性廢物(源)處理工程、環境監測預警工程等六大重點工程。要求新上電廠必須脫硫,2008年前全部完成所有燃煤燃油電廠的脫硫任務;到2010年,全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0%以上,其中山區達到50%以上,全省所有的設市城市、縣城鎮和60%的中心鎮都要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業要強制清潔生產,提高中水循環利用率。此外,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的建立推進了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尤其在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方面的專業運營市場前景廣闊。隨著循環經濟的觀念逐步深入,資源綜合利用將在技術、設備、產品質量等方面獲得更大發展。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給潔凈產品的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啟動以及泛珠三角環保產業合作機制的建立,為我省環保企業進入省外市場提供了廣闊的商機。大市場呼喚大產業,大市場必將孕育大產業,我省環保產業“十一五”期間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
3.發展環保產業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重要舉措。
我省環境保護法律、標準的日趨嚴格和執法力度的進一步加大,環保投入逐年增加,有望使環保產業成為今后最具有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之一。加快發展環保產業,有利于我省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有利于盤活存量資產,充分利用各行業閑置生產能力和技術條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循環型轉變,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的目標。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綠色廣東、和諧廣東的宏偉目標,抓住實施各項環境保護規劃的機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創新產業經營模式和規范環保產業市場為核心,不斷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以兩市(廣州、深圳)一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中心,大力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加快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環保產業行業規范和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逐步形成一個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強、結構及布局合理的環保產業體系,為我省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引領產業升級和推進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二、主要目標
至2010年,全省環保產業總體規模和技術水平應達到國內先進,名列前茅,部分產品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規劃建設一批重點環保技術開發和生產基地,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環保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在滿足我省需求的同時,向省外輻射,逐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發展外向型環保產業。
(一)總體目標
預計“十一五”期間我省環保產業總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10年,全省環保產業年收入達到1200億元以上。環保產業為我省乃至泛珠三角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技術支持。至2010年,年收入和固定資產雙超億元的環保企業達到80-100家,2-3家環保企業成為國內同行龍頭企業,一批環保企業走出國門,成為外向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二)主要任務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環保服務業、資源綜合利用等主導產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潔凈產品、環保產品種類更加齊全,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的大型環境污染治理設施投入使用,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發揮出規模效應。2010年全省建立起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環保產業服務體系,具備較強的國際及區域產業合作和競爭能力。
2.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環保服務水平和部分環保技術、產品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繼續培育和做強一批名優環保技術產品,縮小在重點領域環保關鍵技術和設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對全國環保市場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和較高的知名度,有若干個產品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有較多的廣東環保技術、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造具有廣東特色的環保產業技術和產品品牌。清潔生產技術產品開發及推廣應用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環保產業成為引領各行業產業升級的重要技術保障。
3.在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集中力量創建一批富有活力的環保產業化示范基地和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促進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清潔生產技術產品開發和推廣,引導企業自覺實施清潔生產,全省清潔生產企業達到300家。依托現有的市場資源和工業基礎支持優勢骨干企業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結合自主研發建設具有大型城市垃圾焚燒發電設備、大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大型火電廠煙氣脫硫設備、環境監測儀器的設計、生產和加工能力的生產基地。建成多個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和資源化綜合利用基地,全省垃圾焚燒發電日處理能力超過2萬噸。建成一批廢鋼鐵、廢五金、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及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基地,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資源消耗。
第三章 重點領域和產業布局
一、重點領域
(一)水污染防治
在大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中大力推廣應用穩定高效除磷脫氮處理技術。在中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中因地制宜開發推廣應用高效人工濕地、人工生態水處理技術。重點發展及推廣城市生活污水廠和工業廢水處理污泥安全處理處置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大力發展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成套設備制造,重點發展節能型曝氣設備、大流量、低揚程潛水泵、污泥濃縮脫水一體化成套設備、消毒設備等。鼓勵發展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再生回用技術和設備,鼓勵發展和推廣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的高效治理技術。
(二)大氣污染防治
重點支持發展大型火電廠及大型工業鍋爐煙氣脫硫關鍵裝備,如大容量耐腐耐磨渣漿泵,大型真空帶式過濾脫水機及附屬設備,高性能霧化噴嘴,高效除霧器,煙氣換熱器,脫硫DCS系統控制軟件等。重點發展脫硝關鍵技術和裝備,如選擇性催化劑及其催化工藝和催化反應器及脫硝DCS系統控制軟件,降低投資和運行費用,促進大型脫硫脫硝工藝和裝備國產化。因地制宜在低硫煤老火電機組大力推廣應用爐內噴鈣催化脫硫技術。大力推廣應用高效袋式除塵器及電袋復合除塵器。大力發展有毒有害、惡臭、有機廢氣和飲食業油煙治理技術及設備。大力發展車用汽油清凈劑及車用清潔汽油,擴大應用市場。
(三)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綜合利用
大力發展各種危險廢物無害化、資源化的處理處置技術與裝備,建設營運好各危廢處理處置中心。積極開發電子廢物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與設備。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大力推廣應用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加快發展適合我省省情的大中型生活垃圾爐排焚燒爐、余熱鍋爐、汽輪機和高效垃圾焚燒尾氣處理設備的設計和制造,鼓勵低投資、高效率、低運行費用的垃圾焚燒煙氣處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在城市生活垃圾熱值偏低的城鎮鼓勵開發應用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綜合回收利用技術及設備。鼓勵發展餐余垃圾處理和綜合利用技術。
大力推廣高爐水淬渣、鋼渣、冶煉渣、硫鐵礦燒渣、脫硫石膏、粉煤灰綜合利用深加工技術,加快發展利用化工、鋼渣及有色冶煉渣生產建材產品的技術和設備。大力發展廢鋼鐵、廢有色金屬綜合回收利用技術,積極開發報廢汽車、廢舊家電和電腦集中拆解回收技術及設備。鼓勵發展廢塑料再生、廢舊輪胎及農業廢棄資源回收綜合利用,廢干電池回收利用技術與裝備。建設1-2個報廢汽車機械化集中拆解、廢舊家電和電腦回收處理生產線及廢電池集中處理生產線,廢輪胎回收利用生產線,重點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的企業集團和生態工業園區。
(四)生態保護和治理技術
重點發展河涌、湖泊的生態治理與修復技術和設備。鼓勵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和修復技術。鼓勵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有機肥的開發和推廣應用。研制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技術及設備,扶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
(五)物理污染控制技術設備
大力推廣應用低頻、寬頻帶吸聲材料和隔振技術,重視新型低頻寬頻帶減振裝置的研究和應用。在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大力推廣應用通風隔聲窗,加強新型吸聲、隔聲、減振技術與材料及裝置的開發應用。鼓勵發展汽車行業新型消聲器及汽車結構降噪產品;鼓勵發展核和電磁輻射安全防護技術和裝備。
(六)環境監測儀器儀表
大力推廣應用高穩定性和可靠性的多參數廢水及煙氣排放在線監測技術和成套設備。積極發展各種環境污染治理設施自動控制,以及污染源監測數據無線傳輸技術與裝置。鼓勵開發市場需求的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和便攜式污染分析檢測設備及相關。
(七)清潔生產與潔凈產品
重點發展化工、印染、造紙、電鍍、冶金、電力等重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技術及產業化應用,促進區域性、行業性清潔生產行動的實施。鼓勵酒店、賓館、寫字樓等重點耗能行業的節能、節電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應用。建立廣東省清潔生產培訓、咨詢、審核體系,制定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標準,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和熱泵,大力發展潔凈涂料和家具等環境友好型產品。推廣使用廢紙制環保鉛筆,在全省逐漸淘汰使用木桿鉛筆。鼓勵發展大型國產化風力發電設備,加快CFC替代產品、低噪聲設備和各種低排放、低毒、低公害、環境友好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鼓勵發展柴油、重油清凈劑;鼓勵發展代用燃料的研究與應用,發展工業鍋爐潔凈燃燒技術。
(八)環境服務業
努力提高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環境監測和環境科技咨詢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發展環境污染治理服務和專業化環保設施運營服務;鼓勵發展環境工程總承包服務,包括融資、設計、設備成套、安裝、調試和運行服務。
二、產業布局
珠江三角洲地區重點發展技術密集、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環境保護服務業、環保產品和潔凈產品生產。東西兩翼和山區市重點發展資源綜合利用,積極培育環保服務業,在環保產業發展上與珠江三角洲地區進一步形成互動互補的關系。全省各地市應在原有的工業基礎發展地方特色環保產品的研制和生產。
廣州、深圳作為我省環境保護服務業的2大核心地區,建立多個環保專項技術研發中心,成為我省環保產業自主創新的重要地區。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區結合本地實際,抓住我省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契機,利用現有的基礎,加大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力度,形成一批區域性的產品生產加工中心、技術研發和服務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設好一批專業化污染集中治理的工業園區,促進環保產業協調發展。
第四章 對策與措施
“十一五”期間是我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指導作用,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加快環保產業的國產化、標準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為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和物質支撐。
一、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切實制定環保產業促進政策。
各級政府按照“引導、規范、培育、監督、服務” 的職責定位,把環保產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戰略,逐步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環保產業宏觀調控體系,制定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對環保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并作為優先發展的新興行業加以扶持。科學制定、嚴格實施有關環保規劃,制定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環保產業的政策導向,通過財稅、金融等經濟杠桿,調動和促進企業污染治理的積極性,推動綠色消費和綠色產業的發展,形成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驅動和保障機制,促進環保產業整體發展和結構升級。
二、建立健全環保產業發展的法規體系與市場管理機制。
建立統一的環保產業管理體系,加強行業監督和環保市場規范,消除地方保護和行業壁壘,健全環境工程建設、設施運營、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制度,防止環保產業市場的壟斷和惡性競爭。建立全省環境工程的質量監督管理制度,加強環境工程設計、運營資質管理和環保產品標準化及質量監督管理,完善環境工程招投標制度,制定各類環境工程技術規范、產品標準等,加快對環保、清潔、節能降耗等技術和產品的研究及標準制定,進一步建立健全我省環保地方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進行生產。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行業推動與協調管理方面的作用。不斷加強行業協會能力建設,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人員培訓和信息、政策、法律、技術等咨詢服務。由協會組織會員單位實施行業自律和規范監督管理,加強對環保產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和誠實信用的職業道德教育,積極推進規范環保工程建設程序,確保工程質量,促進形成統一開放、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有序的環保產業市場體系。
三、提高環保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各級政府應將環保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宏觀計劃,加大對環保產業發展扶持力度,推進產學研聯合攻關和開發,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化激勵機制。積極引導、扶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環保技術裝備和基礎裝備,重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推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的自主制造,努力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財政安排的挖潛改造資金、環保專項資金、科技創新資金應向環保產業傾斜,引導和帶動多渠道資金投入,依托行業協會及環保產業專家委員會,建立環保產業孵化中心,在國內外篩選一批具備良好產業化前景的技術和產品予以重點支持,組織實施產業化示范工程。每年重點支持3~5個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示范工程和裝備國產化項目,通過幾年的積累,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保高新技術和產品,形成一個高科技企業群,提升全省環保產業科技水平。
四、加大環保產業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
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完善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和處理費的價格機制、運營機制,確保地方政府預算中用于環保和環保產業的投資比例。充分調動全社會投資環境保護和環保產業的積極性,廣泛吸納社會資金、鼓勵和引導多元化投資,引導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環保產業,加快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運行管理市場化的發展格局。大力推行工業進園,實現污染集中治理,提倡推廣專業化運營,為環境污染治理產業化運營創造條件。盡快制定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產業化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規范環保設施建設運營投融資市場。貫徹落實環保產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和信貸優惠政策,建立環保產業投融資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運行機制。
五、培育扶持優勢骨干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積極推動和引導環保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形式的聯合與兼并,通過國債資助、貼息貸款資助培育一批擁有著名品牌、核心技術、管理現代化、市場占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骨干企業,爭取形成2~3個國家級環保企業集團。積極引導中小型環保企業不斷創新服務和經營方式,向專業型和服務型方向發展,不斷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改變環保企業整體規模小、水平低、服務不配套的現狀。
六、充分發揮環保產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中的作用。
結合我省基本情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環經濟法規體系和優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條件和政策環境,在全社會各行業推行清潔生產。環保產業要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控制、全過程控制、實現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轉變。大力推進節約降耗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技術在各行業中的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環保產業在帶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使之真正成為清潔生產、資源節約、引領產業升級和各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物質技術手段。
七、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擴大環保技術產品的出口。
加強國內外技術交流合作,不斷提高環保技術產品的水平和質量。以推進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為契機,發揮我省外向型經濟的優勢和特點,積極開拓省外、東南亞及其它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環保產業市場,擴大環保技術、產品出口。加快環保產業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積極鼓勵環保出口產品由單一設備向成套化設備轉化,建立出口技術、產品的統一價格體系和協調管理體系。加強國內外交流和合作,積極組織環保產業界參加國際性、區域性的經貿洽談和交流活動,爭取引進更多的環保合作項目、資金和先進技術;定期舉辦環保技術、產品國際展覽會,協助企業走出廣東、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